抓住有利时机,建设具有较强教学能力、科研能力、学术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创新型教学团队,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的核心作用,凝聚团队力量、完善建设机制,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工作效益,切实推动院校教学改革,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。
一、确立名师加团队的组织机制
1.选拔和支持具有凝聚力的学术与教学兼备的带头人组建团队
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和灵魂。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学术带头人要具备以下能力:
一是不仅要做教学改革的带头人,更要做教学改革的实践者。学术带头人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;具有清晰的教学改革理念,能确定团队的教学改革任务,设计教学改革方案,并亲自参与教学改革实践,指导实践工作。
二是必须在某一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洞察力,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未来方向,自觉地将学术研究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,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。
三是必须具有较高的领导能力、组织协调能力,能够协调团队成员的行动,统领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努力,创建和谐的团队氛围。通过政策和利益导向,采用团队启动费、津贴、评价等措施,鼓励和支持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,并引导学术方向相近的教员或协同跨学科的教员向学术带头人靠拢,共同建设创新型教学团队。
2.搭建规模适中、结构合理的团队
合理的人才结构,能够使团队中每一个成员人尽其才,团队的组织效率将会发挥到最大。
一是要控制团队规模。高绩效的教学团队规模一般都不大,成员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为宜,否则就可能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,难以形成凝聚力和相互责任感。
二是要控制人才层次。团队成员的学历不是越高越好,需要科学的搭配。据调研,有些地方高校在组建教学团队时,把所有的精英力量都组建在一个团队之中,结果并没有预期的表现。
三是要控制成员结构。团队的力量来自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,成员之间在知识、技能、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决定了团队的绩效。因此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、年龄、个性特征上的优化组合和教员梯队的建设。
二、建立科学的团队运行机制
1.建立科学、审慎的团队平台建设制度
要严谨地选择学科、专业、课程、教学科研项目或教研室、教学基地等载体做为团队建设平台。只有依托重点建设平台进行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,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团队力量的凝聚,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建设工作,使团队建设拥有可靠的支撑。
2.建立团队成员自主调控制度
在明确团队建设目标的前提下,规定团队带头人有权根据教学需要,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,具有自主的内部经费调控权、人事聘用权、利益协议分配权及考核评价权与分配机制挂钩等权力。
3.建立团队资源使用制度
支持团队建设,有经费和资源的投入,并给予团队适当的资源配置权,如各种资金的使用权、信息接触的权限等。在资助经费使用上应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,在明确队伍建设、教学、科研实验投入等的使用比例后,给予团队较为透彻的信任和充分全面的授权,使团队在完成工作的方式、进程等方面不受外界的干预,形成一种内在的合理的运行机制。
三、建立高效的团队工作机制
1.要确立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
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团队建设,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,以推进教学改革为手段,要在教学改革上体现出开创性和探索性,或对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有独特的视角,或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全新的理念等,团队成员要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倡导者与实践者。
2.要确立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
团队建设要围绕一定的任务进行,在当前新一轮教学改革即将启动之时,围绕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,如名师培养、信息化教学改革、重点学科建设等展开,充分发挥集体协作的优势,在重大改革题材上获得突破的同时,增强团队的凝聚力,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和实力。
3.要鼓励深入开展教学研究
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教学研究,通过有效途径推动团队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。
一是每年从教学改革立项中设立专项,优先提供给教学团队进行研究。这些项目由教学团队根据教学需要提出申请,院校组织专家对照教学团队的任务进行审核立项,目的是利用团队集体优势,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,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研究。
二是整体上营造氛围,推动教学研究。实施以推动教学研究为目的的系列主题活动,如信息化能力建设、教育创新、教学创新、专业建设、精品课程建设,等等。围绕这些主题,策划一系列举措,在团队中推行示范后,进而推广到全院校。
三是完善教学工作量奖励制度,强化教学研究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,逐步提升教学研究论文在教学科研考核中的权重,对教学论文和项目进行双重奖励。